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烧钱》》|中国烧纸风俗的来龙去脉。

[美]柏桦 品卷一族
2024-12-10

中国烧纸的风俗是怎么来的

核心书摘:

千百年来,中国人一直以烧纸的方式来祭奠已故亲人、祖先以及神灵。尽管常被指为浪费、淫邪,且曾被官方禁止,但这一民间传统依然长盛不衰。

《烧钱》一书从当代生活世界入手检视了这一惯俗,探究了烧纸在传说和历史中的起源;在古今社会形态中的角色、文化逻辑,以及与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惯俗的关系,并提出了有关烧纸价值本质的宏大的人类学问题。作者柏桦运用了田野民族志、历史文献、民间故事等多种材料,结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、符号学、结构主义、现象学等理论,对“烧钱”传统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、细致入微的分析。

关于作者:

柏桦,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,一个地道的美国人,本名叫弗雷德˙布莱克,柏桦是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。他从1975年起在夏威夷大学任教,他非常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,多次来中国讲学,曾在香港中文大学、湖南吉首大学、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做访问教授。柏桦的研究范围包括墓碑和墓志铭、性别与缠足、祭礼等,主要著作有《一个中国集镇的族群与社会变迁》《当代中国对纸钱风俗的讽刺》《中国理学下的缠足与对女性劳动的占用和剥削》等。

学什么:

1、烧纸的起源

2、烧纸的现实意义

3、烧纸的社会价值

一、纸钱的现实意义和种类

   说起烧纸,相信大家平时多多少少都会接触。就算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,清明前后或每年鬼节(农历7月15)的时候,偶尔也会在城市的角落里看到有人烧纸。

那么,烧纸这种我们中国人司空见惯的行为包含着怎样的意义呢?

1、纸钱的意义

 作者认为,烧纸钱的根源就是对离世亲人的怀念,亲人在世的时候,我们有各种方式跟他沟通。一旦亲人离世,我们难免会对亲人有遗憾,难免对他还有很多回忆,甚至会梦到他们,而纸钱就是我们跟离世亲人的一种连接方式,也是把与死去亲人的亲情延续下去的一种办法。

作者柏桦曾经亲自对中国30多个不同地区的人做过问卷调查,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清楚阴间的情况,也不清楚阴曹地府是不是真的存在。但是大多数人都相信,亲人去世以后,在阴间也需要金钱,给亲人送钱是自己的义务,不然亲人会在阴间受罪。

由此可见,在很多人眼里,纸钱是阴阳两个世界的桥梁。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,很多人不相信托梦的说法,也不相信阴间的存在,但他们依然会用烧纸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。

还有一些人说,给亲人烧纸钱或其它礼物,是自己对亲人赎罪的一种方式。有句话叫“子欲养而亲不在”,有时候亲人在世时,有人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对亲人未尽到责任,等人不在了,就觉得非常后悔。于是,每年的烧纸便成了向亲人赎罪的一种方式,如果有一年忘记了这个事,他会觉得自己背弃了一项应尽的义务。这也是这种习俗至今依然流传的重要原因。

2、纸钱的种类

纸钱有着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种类,按照用途可以归为四大类,一是货币形式的纸钱;二是实物的仿制品,比如用纸扎的衣服、鞋子等等;三是特定形状的纸扎,比如用纸扎的车子、房子等;四是具有“魔力”的符纸,这是要请“高人”用毛笔醮朱砂在黄纸上画。但不管哪种形式,它们都兼具了聚集财富和风俗礼仪的内涵,本质上代表的都是财物。

货币形式的纸钱种类最多,纸钱里面包含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实物货币,比如贝壳、宝石、金元宝或者纸质货币。

货币纸钱也有四种形式,一种是铜钱形状的,一种是银条、金条形状的,还有一种则是元宝形状,第四种是按照现实货币的样子印刷出来的。每一种其实是有不同用途的。

一般来说,铜钱用作给普通的小鬼用。做法很简单,用最简单的草纸在家里就可以做,先是把纸剪成一样大小的圆形,然后再在中间剪出一个方孔就可以了。在通往墓地的路上,亲友们会抛洒纸钱,通常人们认为,这些钱是收买小鬼用的,是“买路钱”。

银条是给去世时间较久的祖先用的。银子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很常见也非常重要。在北方农村,人们会用漂白的白纸来模拟银子,在江浙、福建等地,人们用锡箔来做银纸钱,这些银纸是献给那些祖先的灵魂的,这些灵魂已经经受了地狱的考验。

黄金是给神灵用的,它只是一种仪式货币,在北方和内陆地区,黄金可以用黄纸来代替,或者用一种特别柔软的黄裱纸,它们都用来供奉那些更高级的神灵。更高级的神灵并不渴望金钱,所以金纸不是在模拟一种通用的货币,而是在模拟一种金钱价值。

依照现实货币印刷的纸钱主要是用来烧的(在不允许烧纸的地方,也有用来供奉的),这种纸钱的面值非常大,反映的是逝者为大的心情。

3各地纸钱的差别

根据作者的推断,早在唐朝的时候,烧纸钱的习俗就从蒙古高原传到东南沿海地区,后来甚至传到东南亚乃至全球有华人的地方,中国大部分地方都把烧纸钱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了下来。

不同地区纸钱的做法和叫法也不同。比如,河北蔚县有一种纸钱叫“常钱”,是一种贴在墙上的装饰纸。而在江浙地区比较通行的纸钱,以方形竹纸再加上锡薄片,折叠成银锭的样子,祭奠死者或者拜神的时候都用。闽南文化圈把纸钱称为“库钱”,在泉州又称为“白钞”,香港人则称这个钱为“溪钱”,也有的叫“泉钱”,意思就是钱财源源不断的意思。

事实上,研究中国人烧纸钱的外国人不止本书作柏桦者,更早的马可·波罗也曾经研究过纸钱,还有很多外国学者也对中国人的纸钱文化很感兴趣。倒是我们中国人自己,或许是对这个现象习以为常,深入研究的人不多。

二、烧纸的起源和动机

烧纸这种习俗在中国很普遍,那么,这个习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?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解答。

1、烧纸的起源

纸钱的起源有两个路径,一个是民间传说故事, 一个是基于历史文献记录做出的推测。

民间故事流传比较广的一个是关于蔡伦的故事。

东汉末年,蔡伦发明了造纸术,靠着卖纸赚了很多钱。他的嫂子看着蔡伦赚了钱很眼红,就让自己的丈夫蔡莫也去学造纸,但蔡莫技术没有学到家,造出来的纸根本卖不出去。

蔡伦的嫂子很聪明,为了把纸卖出去,她假装死去,还让蔡莫把她放进棺材,当着邻居的面大哭,并从仓库里拿纸出来烧,烧到一半的时候,他嫂子从棺材里爬出来了,告诉蔡莫和邻居们,烧纸钱就是给阴间的亲人送钱。在吃惊之余,邻居们也都想给自己离世的亲人“送钱”,纷纷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。消息传开后,蔡莫家的纸没几天就全都卖光了,后来,有更多人给祖先焚香烧纸,烧钱的习俗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。

这种民间传说虽然没有事实依据,但在民间流传很广,不过作者毕竟是学者,还是更相信历史文献的记载。只是从历史文献中,他只能做出一些假设和推断,具体有下面几种。

第一个推断是这个习俗来自儒家传统,特别是有很多儒家的经典明确谈到了纸钱,比如《礼记》和《尚书》中就有记载。第二是造纸术的发明。隋唐时期,佛教经文的大力传播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,也推动了纸钱在民间的普及。第三是纸币的出现让纸钱也开始流行。第四是纸钱可以节省一部分葬礼的开销,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。第五是劳动人民用烧纸钱来嘲笑封建等级制度,烧纸钱的习俗模仿了特权阶层的挥霍无度,也包含了对等级制度的嘲讽。

2、祭拜仪式的含义

祭拜仪式通常要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面举行,比如寺院、墓地等等,也有临时隔出一个空间来举行的,这就是俗称的”灵堂“,灵堂要跟其他区域分开来,并且要布置得庄严神圣。

祭拜仪式中有三种必不可少的祭品:纸钱、食物和香,有的还会有蜡烛和鞭炮。在这些祭品中,纸钱是最重要的一环。整个仪式大致有五个环节:点蜡、上香、供饭、烧纸和放鞭炮。虽然有时候会因为具体环境和实际情况而省去一些环节,但是顺序一般不会改变。

作者在书中说,整个祭奠的仪式就是同亡者沟通的过程,他把这五个环节分为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,对应的是点蜡、烧香,通过点蜡和烧香产生的光亮和芬芳,将仪式参与者从世俗秩序中分离出来,进入一个无止境的梦境,也算是创造跟死人沟通的环境。

第二个阶段是“阈限”,指的是从预设好的社会角色中逃离出来。祭奠仪式中的阈限对应的仪式就是上香、供饭、准备纸钱,这是跟死人沟通的重要环节。

第三个阶段是聚合阶段,对应的仪式是烧纸钱、放鞭炮。在鞭炮声中,死者去向阴间,生者回到现实,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好生活。

整个祭奠过程,就是生者同死者全身心地交流,也可以看作是用纸钱为媒介,将现实生活中的感觉延伸到死者的世界,演绎一场生命与金钱的循坏。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没有了,但是他的子子孙孙还在,从某种意义上说,他生命中的某些东西还在,这也就是古人非常看重死前“送终”的理由吧。

三、纸钱的社会价值

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看看纸钱的社会价值。

1、更多地凸显了劳动的价值

作者走访过中国很多地方,他发现,在中国,围绕纸钱是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。他看过很多纸钱作坊,也观摩了很多种纸钱的生产过程,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。

在制作纸钱的过程中,很多人都是手工劳动,这些制作者十分虔诚,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。因为在他们心中,这种认真的劳动给纸钱注入了一种神圣性,无形中提高了纸钱的价值。

2、冥钞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

纸钱的学名叫冥钞,冥钞的制作工艺变得越来越精细了,有些冥钞已经做得非常逼真,冥钞也会随着真实钞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。

最初的冥钞出现在元代以后,到了19世纪,纸币大量通行,冥钞也开始大量使用,并且和真钞越来越相似,不细看很容易混淆,

    现在的冥钞和真钞差别不大。但冥钞的面值都非常巨大,1亿元、5亿元,甚至10亿百亿元的非常普遍。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,以及现实经济中一直存在的通货膨胀。

总体来说,纸钱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,会随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,它也与我国的祭祀文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。

祭祀,是中国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早在《礼记·祭统》中对祭祀行为的意义和流程有了严格系统的规定,提出了“凡治人之道,莫急于礼;礼有五经,莫重于祭”的思想。

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。历代帝王不管政务多么繁忙,这个礼仪都不可以免掉。中国最早的祭天活动是周王的“郊祭”,因为祭祀的地点在郊外得名。唐宋时期,只有皇室成员才能参加祭天仪式。到了清朝,满清皇族扩大了祭天的范围,不但传统的重大节日要进行祭祀,一些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,如皇帝登基、册立太子、册立皇后、皇帝出征等。

祭祖就是祭奠死去的祖宗和亲人,这个大家都很容易理解。这个仪式由春秋时期的儒家发起,一直延续到现在,虽然中间有所间断,但是这个传统从来没有被人遗忘过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中才、说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把祭祀和战争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。

结语

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长河中,祭祀文化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形式之一,而在中国祭祀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,就是纸钱。烧纸钱作为祭祀亡魂的一种形式,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,但是却寄托了我们对亲人的哀思。这样一种中国独有的祭祀文化,传承了两千余年,自有其生长和延续的文化土壤,并不能简单地以“封建迷信”为由,而完全摒弃。《论语·述而》中说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慎终指的是丧礼,而追远指的就是祭礼,这两个“礼”的形式和目的虽有差别,但在体现人之真情和伦理孝思方面,却是相同的。一个民族,如果“慎终追远”做得好,则民德必厚,民风必淳。

当然,我们讲《烧钱》这本书也并不是鼓励大家真的去大量地“烧钱”,毕竟无论是从安全的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看,烧纸钱都是不太好的祭祀方法。另外,在《礼记·祭统》中也说:“夫祭者,非物自外至者也,自中出生于心也。”表达哀思和孝心并不在于外在的表现,而是要看你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。


【编辑:库小七】

相关内容

《叫魂》|了解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事件的前因后果。

《何以中国》|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?

《寻路中国》|发解一位旁观者眼中的中国巨变。

《私人生活的变革》|了解中国乡村私人生活的转变。

【小说】《妻妾成群》|女性何以主宰自己的命运?

《长乐路》|听外国记者讲述他眼中的上海和中国。

《近代的尺度》|以两次鸦片战争为尺子,量出清朝和西方列强在近代化上的差距。

上次推送内容:

《失去的制造业》|日本电子行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
【严选好书】如果爱情有背书,可能是这几本。

《优势谈判》|谈判水太深?六大竞争力告诉你如何占据主动。

【大咖讲书】桑文锋《数据驱动》读书会(九)如何规避“大数据杀熟”

【党建读书会】《抗日战争(第一卷)》(加字重发)

本次推送:

《烧钱》》|中国烧纸风俗的来龙去脉。

【严选好书】王阳明: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。

《轻战略:新时代的战略方法论》|你真的会定战略吗?

【大咖讲书】 桑文锋《数据驱动》读书会(十)产品加服务成就了神策

【党建读书会】《抗日战争(第二卷)》(加字重发)

下次推送:

【小说】《雪国》|体会日本文学的“物衰美”。

【严选好书】书是桌上的山水,风景是地上的书。

《高效人生的12个关键点》|累?那就学会花最少的时间,做最有价值的工作。

【党建读书会】《抗日战争(第三卷)》
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卷一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